每个人的心内都有一处桃花源,那是心灵的栖息地,是清风相随、明月相伴的安然之所。
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正是独属于陶渊明的浪漫,他清楚地知道,世外桃源并不存在,这种美好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心里。今天我们就以陶渊明的视角来看看,为什么他会写出这篇看似极不真实的《桃花源记》。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但与旁人不同的是,他做官只是因为家里揭不开锅了,并非中意于仕途。但在官场沉浮二十年,陶渊明发现自己还是无法融入这里的尔虞我诈与相互利用,最终他辞去了彭泽县令,选择回乡种田当了农民,过上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田园生活。
虽说自己远离朝堂,但陶渊明还是忍不住心系黎民百姓,忧虑江山社稷。当得知晋恭帝司马德文被逼禅位,并在次年惨遭杀害的消息后,陶渊明悲愤异常,在此种情景下,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
它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位渔民,有一天在打渔的过程中忽然迷了路,误打误撞闯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村里的人竟然是当初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才来到这里,从此世世代代在此安居乐业,再不复出。这里远离政治、山清水秀、田土肥沃,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但正是如此绝佳之地勾起了渔夫的贪念,他在离开桃花源后的第一时间便找到了当地太守报告此事,但无论如何寻找,也无法再次进入这片世外桃源了。
《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设置在魏晋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最黑暗、最动荡的时代。八王之乱、河阴之变、永嘉之乱皆在这个时期发生,连年的战争让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这也正是《桃花源记》最大的魅力。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当时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他把这个桃花源设置成了一个绝色佳境,这个绝色佳境只是存在于这种心地善良者的心中。所以当渔民内心没有这种功利的时候,他可以误打误撞闯进桃花源。而一旦他起了这种利益心,想去太守那请功的时候,这个桃花源就再也不见了。
从这篇《桃花源记》中衍生出来了一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千百年来它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理想圣地,也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爱奇葩结合陶渊明的心境,以“桃花源”为设计灵感创作了这款茶席。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百忙的工作之余,回到家中,安静地沏一杯茶,又何尝不是回归了自己内心的桃花源。
上一条:本期推荐|故宫点梅:故宫红墙映梅花,喜鹊登枝报春华
下一条:本期推荐|法海寺壁画:千年古刹,媲美敦煌 |
返回列表 |
版权所有2022 © 郑州爱奇葩数码印艺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云鼎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