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缅怀先人的肃穆节日,也是踏青赏春的美好时光。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让我们一同走进《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世界,探寻其中的茶席之美,感受千年之前的清明风情。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作品之一,由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张择端创作。宋徽宗将该画题名为“清明上河图”,借此表达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上河”的“上”是方位词,指的是汴河在开封城市的北部,居于蔡河的上游,故被称为“上河”。这幅画以精细的工笔技艺、繁复的构图和生动的细节,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反映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的生活面貌。在《清明上河图》中,除了酒楼之外,出现最多的就是茶肆了。这些茶肆沿河而立,成为繁荣市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宋朝的市井生活繁盛,茶肆林立,为满足不同茶客的需要,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茶肆。有供士大夫、读书人聚会的“车儿茶肆”,也有供商人谈生意的茶馆,称为“市头”,还有兼营旅馆的茶肆等,这些茶肆不仅是人们休憩品茗的场所,更是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画中,茶肆的布置各具特色,有的简单朴素,有的则豪华雅致。茶客们或坐或立,或品茶聊天,或观赏街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茶肆内,伙计们忙碌地穿梭于桌椅之间,为茶客们端茶倒水,热闹非凡。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茶文化的盛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有着缅怀先人的庄重意义,还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趣味风俗。在宋朝,清明节更是一个正儿八经的黄金周。据《岁时广记》记载,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共放假七日。这段时间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亲近自然,踏青赏花,享受春天的美好。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能看到人们在郊外踏青的场景,河边垂柳依依,路上行人络绎不绝。此时,若能在山水之间,摆上一席茶,与亲朋好友一同品茗赏景,岂不快哉?在《清明上河图》中,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清明节的扫墓场景,但画中那热闹非凡的市集、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沿河而立的茶肆,都间接反映了宋朝人过清明节的欢乐氛围。此外,宋朝人还有在清明节期间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习俗,在画卷中,天空中飘着几只风筝,地上的孩子们欢快地奔跑着,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友谊,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清明节还是孩子们的“狂欢节”。每到清明前后,汴河两岸的商店里总会陈列出许多平日难得一见的玩具,如黄胖、花球棒、小秋千等,儿童们追逐嬉戏,玩得不亦乐乎。

如今,我们虽身处现代社会,但依然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汲取灵感,打造一场独具特色的清明茶会,用古朴的茶具,泡上一杯香茗,在茶烟袅袅中,仿佛穿越回北宋的繁华市井。我们可以模仿画卷中的场景,在茶席上摆放一些小物件,与家人朋友围坐茶席旁,分享着茶的滋味,讲述着清明节的故事和《清明上河图》的奇妙之处,让这份千年的雅韵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在这个清明节,让我们以茶为媒,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感受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